20061216c-《贫困不是理由》

有这样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孩.去年高考,她考了683分的好成绩,超出重点录取分数线近100分.喜讯传来,一家人却陷入愁云惨雾之中:女孩一家5口,奶奶年事已高,母亲体弱多病,弟弟正上初中,全家的生活重担都压在父亲身上.父亲已经年过五旬,照顾几亩薄地,农闲时去附近煤矿挖煤.每天上午7点半下矿,工作到下午4点半才能出来吃饭,可即便如此,每月也只有几百元的微薄收入.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,家里早也债台高筑.

当地媒体报道了女孩的窘境,引起了著名音乐人高晓松的关注.他决定资助女孩,并很快联系上她,在电话里郑重承诺:"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你的情况,决定资助你."怕伤害女孩的自尊,他特意又补充了一句:"不是因为你贫困,而是因为你有才华."

喜从天降,女孩连声道谢.最后两人约定,女孩一旦拿到录取通知书就马上通知,他会把学费汇过去.

半个月后,女孩致电高晓松的秘书:"请转告高叔叔,我被浙江大学录取了."当高晓松第二天准备汇款时,女孩又打电话来了:"高叔叔,非常感谢您的好意,可是我不能接受您的资助了.两天前,一位好心的伯伯资助了我大学的4年学费.昨天给您打电话,是因为我答应过您,被录取后一定通知您."

高晓松非常惊讶,也被女孩的诚实深深打动.他仍然想帮助她,就说:"杭州的物价很高,既然有人帮你出了学费,那我就负担你4年的生活费吧,每月500元,你看怎么样?""谢谢您"不过,我的生活费那位伯伯也资助了.希望您---能帮助别的比我更需要帮助的孩子."女孩真诚地说.

其实,女孩完全可以接受第二笔资助,也没有人会去查证.这笔钱,可以还债,可以给弟弟买新书包,可以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滋润一点,可是她不假思索地放弃了.

这位内心富有的女孩名叫李小萍,家在四川内江市的农村.

此事传出之后,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议.面对褒扬与质疑,李小萍依然平静,她说,诚信和自立是自己的责任,虽然我暂时贫困,可是我没有任何理由逃避这种责任

20061216c-《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》

老人是菲律宾华侨,在海外跋涉半生。几经浮沉,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,造福相邻的念头。

于是,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,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名单,他从中选定人选,作为他资助的对象。

家人真怪他的愚昧,既是捐赠,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?不如来个快捷方式,譬如通过“希望工程”或者“春蕾计划”,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,岂不是更好?

老人摇摇头说:“我的血汗钱只给与那些配得到他的孩子。”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。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,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,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。

名单很快就到了老人手里。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,分门别类地包装好,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,家人面面相觑,这样微薄的赠与是不是太寒碜了。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,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。只是,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,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,落款处是老人的地址,姓名,电话和电子信箱。

家人大惑不解,却也不愿悖逆老人的旨意,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。

夕晖来去匆匆,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,有莫名奇妙的唉声叹气。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,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。

终于读懂老人的心,源于新年的一张贺卡,很普通。上面写着: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,虽然我不认识您,但我会记着您。祝您新年快乐!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地大呼小叫:有回音了,有回音了,终于找到一个可资助的孩子。

家人恍然大悟,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,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儿试金石,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。

老人说: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,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,不知感恩的人,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,不是关爱别人,纵使给他阳光,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,且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。

的确,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,没有什么是必须应该的,所以,没有一种领受可以使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,都应心存感激。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,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,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,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静静的绽放感情的笑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