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0607c-《端午节的记忆》

今天是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。

端午节和中秋节、春节一样都是中国人民很具特色传统的节日。由于老公不在家,我对这样的节日自然也很淡漠,要不是偏爱美食的女儿早早的提醒我该买粽子了,我还真会让这个节日悄悄的从身边溜走。

为了给家里增添一些节日的气氛,让女儿过一个开开心心的端午节,我撑一把漂亮的雨伞,独自游走在淅淅沥沥的街头。细细的雨丝,密密的雨脚轻轻的落在头顶的雨伞上,协奏出一曲悠扬的歌。

街上的雨幕里,到处都飘着一朵朵美丽的蘑菇伞,蘑菇伞下是和我一样为家人买粽子和艾蒿的行色匆匆的人们。于是,一些关于端午节的记忆在我的脑海里纷踏而来……

我的家乡是一个很偏僻的小山村,在那样的山村里,端午节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。我家乡的人们以面食为主,小时候我没有吃过大米,更不用说吃粽子了。但割爱蒿、采早茶、缝香囊都是端午节里很重要的内容。每年的端午节,人们都起个大早的习惯,女人们在家里做饭的同时,用各种各样的碎布,缝制香囊,男人则到田野里去采早茶、割爱蒿。

我们这里不产茶,所谓的采早茶,就是到田野里去采一些灯心草、麻薄荷、车前草等一些能消炎祛火的中草药。因为那时的农民适合不起真正的茶的,只能长年喝这些药茶,既解渴,又防病。所以端午节这天采早茶是我家乡父老乡亲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。

采早茶是很有讲究的,因为在传统的观念里,只有端午节早上太阳出来之前,采回来的带有露水的早茶药效才最大,喝了才能强身健体。没有露水的早茶,药效功能就要大打折扣。

割爱蒿是男人们在采早茶的同时,还要割回一捆爱蒿。艾蒿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,秋季开花,整株都有芳香气味,轻轻一揉,香气更浓。中医学上以叶入药,性温味苦,具有和血、祛寒湿的功能;艾叶油有平喘、镇咳、去痰及消炎的作用;用艾绒制成的各种艾条、艾柱、烧灸身体相应穴位,可使热气内达而温通气血,透达经络,让血液更好地循环,从而治疗各种寒湿病症;艾叶熏烟,具有很强的驱除害虫,杀灭病菌和抑制病毒的作用,对各种皮肤真菌、腺病素、鼻病素、流感病毒、疮疹病毒都有不同的程度的杀灭和抑制作用;家乡的人们在端午节用艾束悬挂门上,以驱除害虫、毒气,有的还编成各种小饰物,佩带身上,达到辟邪除秽和健身的目的。 因此,端午的早上,所有的人家都要备上足够全家人一年用的艾蒿。

割艾蒿也必须是带露水的,没有露水的艾蒿就没有最好的药效和灵气。

农历五月,已近盛夏的田野,万木葱茏。灯心草、麻薄荷、车前草等中药材正是采摘的好时候,艾蒿也疯长了一人多高。所以不需多大时候,外出的男人就会用扁担担回两大捆的早茶和艾蒿。

那两捆带着药味,带着清香,带着情感,带着文化和智慧的端午早茶和端午爱蒿是家乡父老乡亲的魂魄啊!

缝香囊是端午节女人们比赛手艺的重要项目。端午节前,女人们就搜寻前一年做衣服剩下的花花绿绿布头和硬硬的蒜心,并准备好带籽的棉花与香草。在端午节这天早上,精心的剪裁,细细的缝制,做成一个心形的小袋子,装上香草和带籽儿的棉花后,把口缝严。然后,再把碎布剪成穗子,用针把穗子和剪好的一节节的蒜心串起来,缝制在做好的香包上,并在香包的另一个端用针定上一条由红、绿、黄、蓝、紫等不同颜色组合成的五色线。这样一个香囊就做成了,挂在孩子的颈上,既可以作装饰品,又可以驱蚊避虫。

每逢端午节,家乡的女人们仿佛比赛手艺一般,都会带着美好的祈愿,做出许多精美的香囊,来装点本来有点儿苍白的生活,把农历五月五的端午节妆扮的五彩缤纷。

年年端午年年过,岁岁年年又不同。

如今物质生活丰富了,不要说端午节,平时无论啥时候想吃,超市里有的是粽子,街上卖的也有一捆捆的艾蒿,家里上好的茶叶随时可以品尝……但再也找不回小时候过端午节的那种气氛了。

漫步街头的我,忽发奇想,今年端午节我除了让女儿吃到香甜可口的粽子之外,还要亲手给女儿做一个香囊,好让女儿也体会一下我小时候过端午节的乐趣。

于是,我到药店里买了一些香草,在街头的缝纫门市找一些他们废弃的碎布头,正好家里有今年春天拆洗被子的时候,拆出了一些我结婚时母亲缛在里面的带籽儿的棉花。准备好原料,我回到家里,好一阵忙活,终于做成了两个漂亮的香囊。

中午女儿放学回来的时候,对我亲手做的香囊爱不释手,竟然忘记主动要她最爱吃的粽子。看着女儿的高兴劲,我的心里甜甜的,开心极了!

呵呵,我那一天天飘逝远去的关于端午节的记忆是多么弥足珍贵啊!

20080607c-《端午情怀》

端午节,是纪念屈原的日子。秭归,是屈原的故乡。因为屈原,人们对端午节格外钟情。两千多年前,这片古老的工地诞生了屈原,这位博闻强志、忧国爱国的伟人被世人景仰,他的《离骚》,他的《天问》,他的不朽诗篇被世人传唱至今。

古城脚下屈原沱,是一片港湾。相传这里是屈原别乡去施展抱负的地方,也是屈原含恨投江之后神鱼驮送他回故乡的地方。屈原满怀抱负而去,遗恨悲壮而归,从此便在这里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故事,传承着一项古老的活动。每逢端午节,不管屈乡人怎么忙碌,他们也一定要放下手中的活计,到屈原沱去凭吊那位古人。屈原沱的沙滩上,搭起了公祭屈原的祭祀台,“三闾大夫魂兮归来”

石榴花艳艳的开满树丛,栀子醇厚的香气袅袅袭来,空气中弥漫着幽幽的粽叶和期期艾蒿的清香,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时节到了。

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照在满庭鲜花的阳台上,粽叶煮蛋的清香透过时间的长廊,自遥遥的记忆深处浮上心来。儿时,虽然家徒四壁,却感受更多亲情的温暖,总记得早上还没从梦中醒来,枕边已放上了一堆温热的鸡蛋,睡意朦胧中,把小手放在上面,象是把整个人停在了宁静的港湾,心中充满了安适和幸福感。

儿时的端午节还是骄傲的,心灵手巧的妈妈总是缝制许多色彩斑斓的香荷包,或是小白兔,或是莲花,还有大大小小的中国结,一针一线密密缝满了对美好生活的企盼,还有对家人的良好祝愿。我总是很难选择戴哪一个,索性全挂在脖子间,然后,去院子里接受众多小伙伴投来艳羡的目光。

儿时的端午节还是多彩的,不知从哪年留下来的习俗,端午节给孩子手腕脚腕系上五彩线,会长命百岁。对于清贫日子里长大的孩子,那五彩的丝线仿佛五彩缤纷的梦,带来了更多的乐趣和美丽的憧憬。我总是在端午节过后的很长时间里仍舍不得解下来。

儿时的端午节也是快乐的,从小居住的大院里,一起成长的小伙伴有二十多个,孩子是一样的语言,而家长却来自五湖四海,总有几个祖籍南方的孩子,在端午节会学着父母的嗓音唱:“粽子香、香厨房,艾叶香、香满堂,桃枝插在大门上,出门一望麦儿黄,这儿端阳,那儿端阳,处处都端阳”。我也便在这朗朗的歌声中,把舍不得吃的鸡蛋揣进书包里,愉快地和他们走向了学校。

端午节中顶顶重要的一项内容,就是在门楣插上几束艾蒿,民谚有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的说法,这一天,妈妈总是早早起床,打扫庭院,把事先准备好的艾蒿插于门楣,直到来年枯萎才取下来。艾蒿的茎和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,它的奇特芳香,可驱蚊蝇,净化空气。据说古人插艾蒿是起到防病杀菌去腐的作用。我想,每到端午节,大家在门上插菖蒲、艾蒿,更多的是驱邪避疫,期望逢凶化吉吧。

岁月荏苒,事过境迁,童年的记忆仿佛仍在眼前,不知不觉中我已惭惭成年,南来北往奔忙在求学、工作的轨道上,也品尝到了风味各异的粽子。从广东外形别致,个头特大的蛋黄粽,到一角向上,四角伸出的上海鲜肉粽,最有特色的是在青岛吃过的细小竹筒里的火腿粽,看似完整的竹筒,从中间打开来,肉丁和糯米的香气便扑上鼻来,还没完全品尝出滋味,竹节已空空如也,令人回味无穷。然而,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妈妈包的甜枣粽,用两三张芦苇叶裹上糯米,中间夹上一粒红枣。有时,妈妈会沿袭北方老家的风俗,用黄色的糯米包粽子,煮熟后,黄澄澄的米中嵌着红艳艳的枣儿。据说,有人称其为“黄金裹玛瑙,这种形容真可谓入目三分又形象逼真,现在每每想起来,仍有浓浓的清香和醇厚的暖意萦绕在记忆深处。唐朝诗人殷尧藩曾有《七律·端午》一诗:

少年佳节倍多情,老去谁知感慨生;

不效艾符趋习俗,但祈蒲酒话升来。

鬃丝日日添白头,榴锦年年照眼明;

千载贤愚同瞬息,几人湮没几垂名。

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端午的情怀和逝去年华的感慨,古人的情思与今人何其相似,我想,两千年沿袭下来的习俗,已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,如同血脉一样传承下来。

今年端午节到来之前,我郑重地在手上写下了:给妈妈打电话,要祝她平安。上班后,因忙于文案中,电话响了,还没等我开口,已传来妈妈急切的声音:“明天是端午节,我又煮了粽子和鸡蛋,还缝制了一个香荷包……”。蓦地,有一种晶莹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,久久的让我无言。

在这个充盈着浓浓亲情和民族特色的节日里,我想和你说的是:无论你现在身在家乡还是异乡,无论你为了生计正满目憔悴日夜奔忙,请在流动着粽香的早上,对妈妈说一声:祝您健康!